以“链接世界 共创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今天将落下帷幕。
流“链”忘返 以开放促共赢
首届链博会吸引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参展,行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都是首次公开展示各自的完整供应链,通过开放包容的平台展示,拥抱未来的合作共赢。
在采访中,参展商纷纷表示,链博会搭建起的全新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展示各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也让他们更好了解相关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交流互鉴。
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氢能业务总经理 胡华利:我们也是在利用这一次链博会的机会,我看到了很多行业的领先企业,都在参加这次的链博会,实际上我也是抓住这个机会,有机会我就会到其他的展台上去看一看,去和同行交流,去寻找合作的机会。
博世中国总裁 陈玉东:这个链博会完全契合了我们工业的这种生态,对于外商企业来讲就是中国整个供应链,第一比较稳定,第二供应链当中的机会很多,我们是希望在中国加大制造业的投资,来做好各级供应链的增链补链。这样的话对于我们都是双赢的。
不少参展代表表示,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首届链博会的举办展现了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担当。
AGC中国总代表 上田敏裕:以前会听到的“脱钩”一词,我认为全球还有跨国企业想脱离中国是很难得到大的发展。中国供应链的成功,是全世界的机会。
帝斯曼-芬美意中国总裁 周涛:我们在全球的三大供应链的中心,里面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们在这样一种强调全球供应链一体化合作的背景下,持续地期待,也希望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里面,来添砖加瓦。
不少参展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链博会,中外企业得以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大家期待借助链博会的平台巩固和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各链条间发现更多合作的契机。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 王磊:过去一年里,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在加强自己的供应链,在这次展会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示,尤其在绿色发展方面,减碳零碳排放方面,绝对不是互相能够脱钩,大家一起发展,把蛋糕做大。
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 中国区总裁 陈嘉良:我们在当中一定能够寻找更多的机会。我们会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会用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让我们的效率提高,我们是非常乐意参与这个链博会。
一家小企业的寻友之旅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有500多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他们分布在各自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关键环节。
对于参展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产业链条大会,寻找新伙伴,成了不少企业的重中之重。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这样一家小企业,他们就在不停地“找朋友”。
李先龙是一家小企业的负责人,这次展会,他带来了一款畜牧业数据采集胶囊机器人,能全程监控牛羊的健康情况。产品研发了六七年,去年才正式推出。在链博会上,李先龙满眼看到的都是机会。
参展商 李先龙:像意大利的合作社,以色列的合作社,我们都可以进行一个洽谈。目前我来找过他们,就是他们不在。
没想到,第一次主动出击,就没找到人。不过,李先龙并没有气馁,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虽然只是留了资料,但是李先龙仍然觉得很满意,因为对于一个年轻企业来说,每一个机会都非常难得。现在,他又对另一家数据平台企业开始了回访。
李先龙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和对方也越聊越热乎,两家数据企业在畜牧业领域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
加微信,留联系方式,短短半个小时,李先龙就和目标对象达成了初步意向。而不断地主动出击,让这家小企业在链博会上找到了不少新伙伴。
参展商 李先龙:收获很大,项目上我们已经和周边的很多企业都达成了相应的合作,一天半了,大概有七八家。
在产业链条上,每个企业都不是独立的个体。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日益细化,链博会串起的上中下游企业,都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发表了介绍湖北省天门市的报道,探秘当地石家河遗址,找寻中华文明起源。
石家河遗址。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报道称,石家河遗址是湖北天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地处石家河镇,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由40多处遗址点组成,年代跨度距今6000至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
图为石家河遗址挖掘现场。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石家河遗址的发现,颇为传奇。1954年冬,天门、京山两县联合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开挖到天门县石家河镇地段时,发现大量石器、陶器等古代遗存。随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考察,于1955年初春对水渠沿线的几处重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其中,罗家柏岭发掘面积1147平方米。自此拉开石家河遗址考古的序幕,是江汉地区史前考古的第一次奠基。
图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1955年至今,大陆文物部门组织的石家河考古队已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逾20次规模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编年和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具有典型意义。2001年3月,石家河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近年来,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工作,获得重大发现。
图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发掘点出土240余件极其珍贵的精美玉器,如双人连体头像玉玦、虎座双鹰玉饰、玉牌饰、虎形玉冠饰、玉虎、玉鹰、玉钺等,以玉蝉、玉管、玉珠、玉虎的数量最多。这些玉器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工艺、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技艺的最高峰。(完)